魏晉南北朝
魏古國名。周朝諸侯國,為戰國七雄之一,後為秦所滅。故址在今河南北部、河北南部、陝西東部、山西西南部一帶。朝代名:➊(220-265)曹丕所建,後為司馬炎所滅。為三國之一,史稱「曹魏」。故址在今黃河、淮河流域,長江中游的北部和遼寧中南部。➋(386-534)鮮卑族人拓跋硅所建,為北朝之一,在長江以北地區,史稱「北魏」。後來分裂為東魏(534-550)和西魏(534-557)。姓。
晉進;前往。升。古國名。周代諸侯國。春秋時據有今山西、河北西南部、河南西北部及陝西東南部地區,後為韓、趙、魏三家所分。朝代名:➊(265-420)司馬炎所建,後為前趙劉聰所滅。建都洛陽,史稱「西晉」(265-316);司馬睿在南方重建,後為劉裕所滅。建都建康,史稱「東晉」(317-420)。合稱「兩晉」。➋(936-947)石敬瑭所建立,後為契丹所滅。建都汴京,史稱「後晉」。《易經》六十四卦之一。參見【六十四卦】。山西的別稱。姓。
南北朝東晉以後,宋、齊(南齊)、梁、陳四朝先後於南方建立政權,是為南朝(420–589)。北魏(後分裂為東魏、西魏)、北齊、北周於北方建立政權,是為北朝(386–581)。合稱為南北朝。南北分裂百餘年,至隋滅周滅陳,方告統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