狐疑不決
狐動物名。食肉目犬科。似犬而小,體瘦,面部較長。吻尖突,耳朵三角形。尾大而長,毛多為赤黃色。性聰明敏感,令人覺得狡猾。喜食野鼠、鳥類、家禽等,皮可製裘。常見的種類如赤狐、銀狐、北非小狐等。姓。如春秋時晉國有狐偃,明代有狐忠。
疑猜忌、不相信。
不置於動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否定。名詞中綴。置於句中表示否定或選擇。
決疏通水道。隄防潰壞。判定、斷定。如:「判決」、「議決」、「猶豫不決」。史記.卷五十三.蕭相國世家:「群臣爭功,歲餘功不決。」競爭勝負。處死。如:「處決」、「槍決」。三國志.卷十六.魏書.倉慈傳:「慈躬往省閱,料簡輕重,自非殊死,但鞭杖遣之,一歲決刑曾不滿十人。」張開、裂開。離別。辨⃞ 似⃞決與絕意思本異,但今日或見混用。如:「決對」與「絕對」、「決斷」與「絕斷」、「決非」與「絕非」等。事實上,絕有截斷的意思,所以可以引申為必定、鐵定的意思。因此若「絕對」、「絕斷」、「絕非」等詞都當用絕。決有疏通、判定的意思,因此像「決堤」、「判決」、「猶豫不決」等詞都當用決。